书道说|颠草天书,心画的自由之光
中国草书起始于何时?
中国草书的最高境界是什么?
#01
草书起源
草书是中国书法书写中最接近心灵和哲学的至高表现,其发端可回溯至甲骨文字的出现。由自然中来,甲骨文从描绘具象的物体开始,逐渐成为自由书写、常变常新、任性发挥的象形文字。初期的甲骨文是草率写法,“非真非草,即草即真”:没有一个笔画是平直的,没有一个字体是规整的,没有一行文字是划一的。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,甲骨文逐渐归于工整规范。
▲ 甲骨文《王宾中丁•王往逐兕涂朱卜骨刻辞》(殷商,河南安阳),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
原始画图,自然布列。犹如礼花缤纷,洒落满天。
书风雄健,气韵宏大,字大体端,笔画遒劲,书法谨严,是典型宾组类甲骨的典范。
#02
草书演变
草书是汉字的简便快速写法。一改以往字字独立、平正方直的风格,草书圆盈挥运、笔画连贯、字字相连。在甲骨文之后的金文、隶分、正书等所有书体中,草书贯穿整个书法历史的全程。正草并行不悖,亦庄亦谐。
▲ 草篆《散氏盘铭》(西周),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
金文笔意如熔金自由流淌,散盘结体如海母生动浮游,全篇章法扑朔迷离。
▲ 草隶《石门颂》(东汉,王戎),现藏于陕西汉中博物馆
“命”字犹如坠落流星,划破夜空,直显书者的快意心境。
《石门颂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丰碑,与略阳的《郙阁颂》、甘肃成县的《西狭颂》并称为“汉三颂”,是汉代颂体代表作。
中国大型工具书《辞海》封面隶书“辞海”二字,就选自于《石门颂》。
汉隶快写法:“章草”是早期的草书字体。字内笔画因快速书写而圆转呼应,但字字之间仍未相连,各自独立 。
▲ 章草《文武帖》(三国时期东吴,皇象)
《文武帖》被誉为“章草之冠”,以篆书为基础,也是楷书的先行者。
行云流水,节奏分明,沉着元气。讲究呼应,具有生命力,如闻曾侯太乙编钟。
到了汉末,世人尊为“草圣”的张芝破“章草”、创“今草”:笔笔贯通、字字相连,乃至行气、章节、全篇。张芝破除了以往画画平直、字字孤立的呆板写法,改天换地般确立了更加圆盈、畅意、连绵的大草范式。
▲ 大草《冠军帖》(东汉,张芝)
刻本刊于“中国法帖之冠”的宋拓《淳化阁帖》,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、上海图书馆
天光乍泄,电光施转,史无前例的节奏与旋律交响。
东晋“二王”的风格为“逸情大草” :王羲之的隽永,王献之的超逸,都是张芝草书的绝佳继承者。王羲之被奉为“书圣”,行笔极尽变化奥妙。
▲ 今草《二谢帖》(东晋,王羲之)
唐代双勾填墨摹本,现藏于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
全篇互为顾盼,如在山阴(绍兴)道中行走,尽显以王右军、谢安为代表的魏晋尚道精神。
▲大草《大观太清楼帖(卷八)玄度帖》(东晋,王献之)
王献之崇尚张芝,自言“胜父”。可惜献之英年早逝,惜哉,痛哉!
中唐七世纪,是史上“道学立本、人文觉醒、个性解放”的复兴时代。距张芝五百年后,唐代“草圣”张旭心性发挥,恣情超逸。由理性直入癫狂,由大草、狂草,再到颠草:天意纵然的狂飚式书写,直抵“无我”境地,融入老庄文化的逍遥自在。是谓草书“神性释放”的至圣宗师,我因此称之为“颠草天书”。
▲ 颠草《肚痛帖》(唐代,张旭)
肚痛自诊、痛彻心肝的“心电图”,由狂至颠,终不可识读,是成绝响。
张旭的草书、李白的诗歌、裴旻的剑舞,称为“三绝” 。
▲ 颠草《断碑千字文》 (唐代,张旭)
“弱扶倾,绮回汉惠”,运笔如长绳揽日,大水泛兮。如老子曰:“惚兮恍兮,杳兮溟兮”。
▲颠草《断碑千字文》(唐代,张旭),残石六块,现藏于西安碑林
“觞,矫手”,如同星云谱系,一步跨千年,开启自由艺术之光。
颜真卿鲁公,诸体书格正大雄强,我尊之为“至圣宗师”。鲁公二十年中两次辞官,拜张旭为师。著得《述张长史十二笔法意》,并自创“篆隶楷行草”诸体法备、圆融无碍的全新草书意境。其《祭侄文稿》在当代被誉为“天下第一行书”,超越“书圣” 王羲之。
▲ 行草《祭伯父文稿》(唐代,颜真卿),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
鲁公汇集篆隶楷行草,熔于一炉,涵弘光大。
▲ 行草书《祭侄文稿》(唐代,颜真卿),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
“摧切悼念”,惟寄亲情于书。心灵图画,悲怆交响。
鲁公之后,又有“醉僧”怀素。他观察夏日云彩的奇崛突变、无从意料,从中悟得草书之势。在“醉草”中肆意奔放,全凭直觉运笔,由技法化为哲思。史上将他与张旭的颠草并论,称为“以狂继颠”。三位宗师,是唐代草书复兴的“三星齐曜”。
▲ 醉草《苦笋帖》(唐代,怀素),现藏于上海博物馆
蚕丝迎风 ,百炼金刚,化为绕指柔。
▲ 醉草《自叙帖》(唐代,怀素),现藏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
狂草禅心,空明一片。
唐以后的草书名家世代相传,有五代的杨凝式、北宋的黄庭坚、明朝的徐渭、王铎、傅山。
▲ 无名草《神仙起居法》(五代,杨凝式),现藏于故宫博物院
扑溯迷离,无可名状-由具象而及抽象,散幻为气,真乃神仙。
▲ 《诸上座帖》(北宋,黄庭坚),现藏于故宫博物院
乘轻舟,浮五湖,黄庭坚从嘉陵江渔父“长棹荡水”中体悟到书法的自然回环妙理。
▲ 今草临《淳化阁帖》巨幛(明末清初,王铎)
孟津一日临帖,一日作书,与王羲之有“先王后王”之称。
▲ 大草《龙王社鼓诗轴》(明末清初, 傅山),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
青主有“复明灭清”之想,屡诏不仕,大草有剑舞河东之响。
在今天的“云时代”,人们可以轻易获取无限丰富的人文资讯,共享自由广阔的艺术空间,但书写也离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远。
如果你能试着欣赏、体悟草书,甚至动手尝试书写,你将感受到自由真我、道法自然的美与快意。
草书,是中国人亘古不变的个性与自由心灵之光。

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