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书道说|读书,临帖,释道,写心

在唐以前,中国古代汉字书写的艺术称为“书道”。

“书道”不单纯强调书写的技法,也包括修身、养性、悟道之含义,可谓“书以载道”。后因唐人尚法,为强调法度以利于文字规范和传播,所以改称“书法”并沿用至今。今天我们更习惯“书法”这个名称,韩国称之为“书艺“,日本仍称其“书道”。

探究书法美学在虚实之间千变万化的奥秘,书道的思考将是不可忽略的开宗明义。

 

#01

“书道”思想,经典流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▲ 老子肖像

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”

老子在《道德经》中提出了“道”的概念。道,是一种超然而永恒的抽象存在,为万物的根本。无声无形、寂静而空虚、永不停息、循环运行,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、永不衰竭、伸展遥远,而又返回本原。

有天地人之前,“道”就一直存在,天地人不复存在后,它还是存在下去。道是天地人的依据,而它自己不需要依据。宇宙间有四大,道大、天大、地大、人也大,而人居其中之一。人取法地,地取法天,天取法“道”,而道纯任自然。

中国文人崇尚“道”,把“道”的观念化用到书法美学、心境探寻中,亦是自然而然。

“书道”之说,最早见于东汉思想家、辞赋学家赵壹的《非草书》。

 

 

▲ 赵壹(东汉)肖像

“非”就是非议、批评。他在文章里疾呼:“道为书本。”这篇文章批评当时文人、官员因为张芝草书的极度风行而热衷练习草书,十天就写坏一支笔,衣领袖口乃至唇齿全是黑的,真正的圣贤学问却荒疏了。精于书写,还要有学问有思想,才称得上草书艺术家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▲《鲜于璜碑》(东汉,无撰书者姓名),藏于天津博物馆

 

东汉的《鲜于璜碑》为汉隶求新求变之碑,古朴雄强,方圆大小收放曲直隶楷行草,自然之道,尽以显现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▲ 卫夫人(东晋)《笔阵图》

东晋著名的女书家卫夫人是“书圣”王羲之的老师。书论《笔阵图》中,她对执笔、用笔、笔力、虚实、空白、线条、平衡、充实之阐述,七种基本笔划写法的列举,为后人书法启蒙习练的典籍。

“永”开始的一个“点”,如“高峰坠石”,正是卫夫人教王羲之写字的自然妙喻,是《笔阵图》的第一课。王羲之后来能成为书圣,首先应归功于卫夫人书道启蒙:“每为一字,各象其形,斯造妙矣,书道毕矣!

卫夫人教导初学者通过观自然、体道源的切身感受,在通达身心的状态下,从而感悟意在笔先、纯粹之审美、个人书写与万千世界的互动,可谓“道法自然”的最佳教学方式。

除了卫夫人,史上著名的书法家、书法评论家对于“书道”的理解和阐释,都有记载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▲ 王羲之(东晋)《十七贴》,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

王羲之在其《记白云先生书诀》中则说:“书之气,必达乎道。”右军章草体格,今草意蕴。体白云之道,笔断意连。书至自由之境,史尊“书圣”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▲ 虞世南(唐朝)《孔子庙堂碑》,唐拓本收藏于日本三井家,刻石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

唐朝书法家虞世南在《笔髓论·契妙》有云:“故知书道玄妙,必资神遇。”书道的奥妙之处,要通过感受和思考去领悟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▲ 杨凝式(五代)《神仙起居法》  纸本,故宫博物院藏 

记录道家养生按摩口诀  

北宋书法家黄庭坚在《问少卿书》中提到:“书道弊于唐末,惟杨凝式有古人笔意。” 书道妙理凋敝于唐朝末年,唯有五代杨凝式继承古人道法的自然笔意。   

 

   

 

▲ 张旭(唐代)《李青莲序》

草圣张旭,藐视王侯,“天子呼来不上船”。创立颠草王国,释放自我生命灵光,而为至圣先师。

颜真卿评述“草圣”张旭:“真草用笔,悉如画沙,点画净媚,则其道至矣。” 真正楷书以及简捷行草的用笔之法,悉数当如以锥画沙,令其点画净朗明媚,只有这样书写自然之道方以得到啊!

 

#02

我的书道观|读书,临帖,释道,写心

当下“书法”的称谓,法者-形而下,未及形而上-道的境界。

近三十年来,越来越多人意识到“书法”称谓的束缚局限。各种流派书风,每每冠以“传统书风”、“流行书风”、“现代书风”、“院校书风”等等名称,更有“形式”与“内容”皮表本质之争。亦有居囿于一得为知足而未及道本者;又有游戏任性逞能而失本者,亦有鼓弩做作设计描画,而失自然书写之道者。终为法缚,不及解脱。

“道”为中国,乃至人类体悟自然、哲学之本。树立“书道”的认识与观念,对习书者、艺术探索者、中国文化的发展,都有重要的价值。自然之本,由技入道,常变常新,与时俱进,是为无穷。

笔者多年修为感悟,得以总结自身的“书道”观念:

读书,临帖,释道,写心

•读书|期以高远,进释文心

•临帖|直面法帖,滋养书心

•释道|老庄立本,真体道心

•写心|无我有我,新我为心

践行书旨:“甲骨启灵,篆隶汲古,楷隶立正,颠草写心”,

溯本寻源,发扬本心,寻觅那未曾出现过的释明之光,祈与自然之道而常新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▲ 玄一朱契甲骨(2022)

释文:中秋观月

壬寅中秋,老太无恙,遂以漫天舞动笔意书以志庆

3_edited.jpg
8_edited.jpg
9_edited_edited.jpg
bottom of page